1962年4月20日,第三套人民幣發(fā)行,2000年7月停止流通,其目前是我國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人民幣,這套人民幣真實、客觀地反映了新中國的風雨歷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并以鮮明的主題、新穎的設計受到廣大收藏愛好者的青睞,特別是棗紅一角和背綠一角被分認為該套人民幣中的姣姣者。
“紅1角”于1962年4月20日開始發(fā)行,為第三套人民幣中的首枚券,因券面、背面通體以棗紅色為主而得名。這張紙幣的主圖為幾位教師帶領廣大學生去參加勞動的場面。后來,中國人民銀行感覺到此券與其它三版券的色彩、風格不甚協調,決定從1971年11月20日起,實行只收不付的方式棄用該券。重新設計的1角券主題思想不變,但構圖卻比“紅1角”簡練、清爽得多。這張背面兩邊是墨綠色的菊花圖案,中間為棕色圖案,形似一只展翅的蝴蝶,所以后來人們稱其為“綠背券”、“綠1角”或“蝴蝶券”。這張紙幣于1966年1月10日發(fā)行,以后,又發(fā)現該券與三版券中的兩角券背面的顏色相近,容易引起混淆,為大眾清楚識別,于1967年10月1日起由中行通知陸續(xù)將該券收回,另以背面全部棕色圖案的新一角券替代。
因為中行在收回“紅1角”和“綠1角”時,人們的生活水平還較低,收藏意識還十分淡薄,因此現在這兩張紙幣的存世量很少,“紅1角”和“綠1角”券便成為三版幣中的收藏珍品。這兩種券別中,多數較為陳舊和破爛,從未使用過的“挺版”極少。尤其是“綠1角”,發(fā)行時間僅一年,有些偏遠地區(qū)還未面世,其它地區(qū)即開始回收,所以存世量更少。還應特別指出的是,由于印制“綠1角”時印鈔紙的不同而成帶五角星水印和不帶水印的兩種版本,其中帶五角星水印的印得更少,便成為三版券中最為珍貴的領頭品種。早在三版退市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1年,還發(fā)生一些有趣的事情。當時錢幣收藏家稱“背綠水印”1962版1角紙幣值千元。于是很多市民發(fā)現家中有很多1962年版的1角人民幣,他們紛紛表示想把家中“值錢”的1962年版1角人民幣換成現錢。而專家表示,并非所有1962年版的1角紙幣都是“身價”萬倍。
部分市民還跑去錢幣市場,結果被告知:“并非所有的1962年版1角錢都可以兌換千元,1962年版的1角紙幣有四、五種版本,其中,主題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并帶背綠水印的1角錢才值上千多元,綠水印版的非常少見,我們手中都沒有保留?!碑敃r在聽到解釋后,很多去兌換的市民紛紛失望而歸,這些市民手中都是背紫和背藍等版本,當時這樣的1角紙幣只能值幾角錢。背綠水印的1角券,是1962年這套人民幣中發(fā)行量最少、發(fā)行時間最短、存世量最少的1角幣,被稱為‘幣王’之一。”圖案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分有水印和無水印兩種,由于這張紙幣背面中心防偽線為褐色和綠色套印,因此被收藏界稱為“背綠”。而辨認水印只需要對著陽光就可以看到,背面圖案偏綠即為背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