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說到期貨,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比如說,你想要在一個月之后去旅游,但是擔心到時候機票會漲價,于是提前以折扣價預定了機票,這就相當于是一次小小的期貨交易。
在金融市場上,期貨又有另外一番面貌,金融交易當中的期貨又被稱為期貨合約,其實就是一紙合約,由期貨交易所統(tǒng)一制定,有著標準的條款,允許上市交易,持有期貨合約的人就擁有了在未來某個時間交割一定數(shù)量和質量的資產的權利。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去買房子,100萬的房子,交了20%的首付,簽了合同,期貨就把這個叫杠桿率,開發(fā)商說過一年再交房,100萬的房子由于旁邊蓋了學校,變成學區(qū)房,房價漲了變成150萬,20萬的首付一下就掙了50萬,反之,交房的時候房價跌了,100萬的房子到時候貶值到50萬,首付20萬,結果相當于賠了50萬,這就是期貨中的杠桿率,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炒期貨賺很多或者賠很多錢的原因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期貨合約發(fā)明于1865年,由美國芝加哥交易所,最初進行期貨交易的是農產品,發(fā)展到現(xiàn)在,納入期貨交易范疇的資產有兩大類,一類是商品,比如玉米,白糖,金銀銅鐵等,第二類是金融資產或者金融指標,比如外匯,債券等,每一份期貨合約都會有標準化的條款,詳細規(guī)定了對應資產的品種,數(shù)量,合約到期時間等等,較早沒有被規(guī)定的就是價格,由參與期貨交易的***者在市場上公開競價決定,不過期貨合約規(guī)定了最小變動價格,***者每次報價都必須是這個價位的整數(shù)倍。
此外,漲跌幅限制也限定了期貨合約在一天之內的價格不能超過或者低于某一數(shù)值。